English

霜林晚晴

1999-07-21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在建国50周年的日子,画家吴冠中向国家捐赠10件作品(油画、墨彩画各5幅),并展出自己的80余幅近作。吴冠中,江苏宜兴人。30年代就读于杭州艺专,师从著名画家、美术教育家林风眠、潘天寿学习中西绘画。1946年赴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深造,1950年回国。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、清华大学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。

今年,公元一九九九年,吴冠中先生八十岁。他选出自己的代表性作品,在中国美术馆展出,并将其中的十幅新作捐赠国家。几年前,吴冠中先生在回顾自己走过的艺术道路时,曾有“家酿晚晴熟,霜叶吐血红”之句。跋涉的艰辛,登临的慰籍,苦辣酸甜,人生百昧,尽在其中。而对于观众来说,这是一个品尝晚熟家酿,仰望霜林红叶的大好时机。

吴冠中是二十世纪后期中国画坛无可替代的人物。像他那样保持和张扬自己个性的人,在他同代人中十分罕见。他的绘画作品和他的艺术见解,是他的艺术理想与二十世纪后期中国文化环境既冲突又亲和的产物,是画家以个性化的方式,对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正面和负面各种挑战的回应。

在老一辈留学归来画家中,吴冠中是一直坚持油画创作,又不断以水墨从事艺术实验的人。但他与许多原先从事西画而后来“回归”水墨的画家不同。用他自己的话说,他是一个“在油画和水墨之间往返忙碌”的画家。他画了六十年油画,一直保持着对自然和绘画的新鲜感。中年以后对水墨发生兴趣,开始“两条战线”作战。与许多同辈人不同,他不是在激越之后归于淡泊,而是产生了新的激越———他要在在远离传统笔墨、传统图式的前提下追求中国文化精神。于是围绕着他的画和他的话,掀起新一轮波澜。

吴冠中捐赠的十幅作品,有油画和水墨画各五件。从这几件作品中,可以感受到他近年的艺术追求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画家对韵律、节奏的表现。

如果说吴冠中在八十年代以来,始终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徜徉的话,他画油画的时候,似乎对客观物象的形、色关系和具体情境较为重视。沉静的莲叶和明艳的红莲,萧瑟岸渎间的孤舟,在山岩中争得生机的长松,经历了生长季节之后的残荷以及面向天宇的母亲———女蜗。这几幅作品在营造诗意的境界,色彩、构成的处理,笔触、肌理的调度、运用方面都极讲究。但这种讲究不是精雕细琢的功力,而在于对“天然与清新”的向往。早在五十年代的西藏写生和井冈山风景中,就可以感觉到吴冠中对自由而富于韵律感的线条的偏爱。八十年代以后的油画中,点、线、色块的独立表现性越来越突出。这几幅画中的树干、岩石、荷叶、枯草、人体和头发的处理,都越出了形体轮廓的性质,成为一种足以自成系统的表现性绘画元素。而在成功的形式处理之上,在诸多绘画性因素协奏的旋律中,回响着对生命活力的赞颂。

比起油画来,吴冠中在水墨画创作中显得更加无所顾忌。这也许与他的艺术经历有关。五幅水墨画,有两幅画取自城市建筑,三幅令人想起藤蔓或枝桠。《围城》、《都市之夜》和《扎根南国》还保留着物象原型的印象,《书画缘》和《逍遥游》则完全抛开了客观物象的限囿,任情挥写泼点。他对自由的点、线的痴情,得以尽情宣泄。

但吴冠中毕竟是一个珍视本土文化根底的艺术家,他的自由宣泄仍然是“风筝不断线”。诚如其所言,他想”忘却藤梦,舒解情结,无奈情结永难解”——因为他是在中国文化伦理和中国审美理想的环境和背景中”舒解情结”。于是,在看似狂放的挥洒中,流露着水墨艺术特有的蕴籍、劲秀,以及淡雅的装饰趣味。

在九十年代的中国美术界,吴冠中的艺术仍然是引起争论的话题。而这正是一种价值,一种分量,因为它越过人们难以摆脱的二元对立定势,让我们看到中国绘画和其他事物一样,也有着多样发展的可能性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